上强度!防控程度超过疫情期间!哈工程开始弄起铁丝网了,到底在防什么呢?
前一阵写:哈工程校园里的栅栏,快要凝固成墙了 的时候,看到这样一个评论:
接到校友投稿,林毅路和拓海路交叉口前的马家沟的小桥上,近日已在安装好的门上又加装了铁丝网,以实现禁止攀爬。
这个禁止力度,实在是空前。
此前本账号已报道过哈工程校园内外的一系列变化(特指安装了各类门禁和栅栏)
没想到,哈工程校园的封闭程度终于再次升级,已不满足于加装栅栏了。看来以后除了几个固定的校门之外,其余位置不靠铜头铁臂或者开穿墙挂,可能已经很难做到进出校园了。
我们把上面那张图放大来看,这加装铁丝网的保安,迷茫无措的外卖员,和路过看着这独特风景的大爷。
一切,已成艺术。
被困在算法里的外卖员,遇到了算法也算不准的事情。祝他的逆行人生,能够顺利。
再看一下某家属冒死带来的俯拍视角。
这强度,隔壁省军区也不遑多让了。
让我们再打开百度街景看看10年前(2014年)的这里是怎样一片祥和景象吧。
真是换了人间啊!和谐社会,一夜之间白建设了。
当然了,有人觉得难受,就有人觉得安全。他们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和财产安全,是被铁丝网给狠狠保护了的,肯定是要点个大大的赞的。
尤其是昨天刚爆出学校里的女生又遇到变态了:
你要说门禁给没给这变态防住,嘿,还真拦住了。我们假设他是在校园里耍的流氓,那么逮住了,给他一套拉黑操作,他以后应该就再也进不来了。
但他在门外不进来,你该怎么办?这不是抬杠,这是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,这次事件,就发生在门外。
而疫情后,这样的问题也都大多跑到了校外不远处。前几年,各大主流媒体还报道过我们大六系的姜晓刚老师,在哈工程地铁口,一把雨伞击退变态的英雄事迹。
人民日报:“我也有女儿,见不得这种人干坏事!”
哈尔滨工程大学:路见不平一声吼!网友:为哈工程“雨伞侠”点赞!
那么难道你不出去了吗?应该很难吧。
事实上,纵观哈工程校园的历史,附近确实不乏一些精神疾病患者,或者变态、小偷,甚至是凶徒。
曾经在哈军工大门附近,有一位似乎是精神障碍患者,被人叫做大春儿
哈船院时期,据传还发生过一次恶性命案:军工大院离奇谋杀案
校园建设时期似乎也同样发生过(二十一世纪初,很多高校在搞基建的时候,都发生过各类安全问题,传出了包括但不限于“保研路”在内的各种都市传说):
或者也别说哈工程了,就是哈尔滨的中央大街上,以前也是花样频出。
我家住在平房区的731对面,小的时候来中央大街玩一次不容易,公交要坐一小时,去趟道里都说是去「市里」。
结果我印象很深的是,零几年那会,几乎每次去中央大街玩,都能撞上些重量级。每次去玩,都有人整点活儿。
不穿衣服满中央大街裸奔的傻子,爬到树上往下看橱窗里模特走光的变态,打扮成日本军人模样逢人就鞠躬的小老头,穿的破破烂烂一身酒气的叫花子,太多太多了。
在校园中的那几年,也听说过校友林那片儿出没过露阴癖,看见女生就把自己衣服掀开。
当然了,曾经小偷也不在少数。偷自行车的我反正没丢过就不说了,但在校的那些年,也是见证过大美食堂丢手机的情况。一次是我隔壁班同学,手机放桌上被人拿走。还有的情况发生在冬天,大美当时的门和现在的还不一样,没有外面的玻璃罩,只有几根柱子,冬天的时候会在门外安装像军大衣一样的大厚棉门帘。小偷会趁人顶开门帘往食堂里进的时候偷手机,因为门帘很厚重,顶开不容易,会分散同学们的注意力。
后来学校把大美小美两个食堂的外门都改造了,也有这一方面的原因。
下图这个状态已经是改造之后的了,可以看到外面那一圈钢架子,和建筑的主体很违和,因为整个都是后来才安装的:
现在它是这个样子的,显得浑然一体,其实原本却并非如此:
所以啊,其实和早年间相比,校园和社会都已经变得更安全了。
而当年处理这类问题的思路,也并非想办法一刀切掉,而是用这样巧妙的办法去化解了隐患,可谓真正的治本而非治标。
而现在又是如何呢?
加装了栅栏,不行,又上铁丝网。那变态跑到校外,又该怎么办呢?
或者说,加装的这些栅栏、铁丝网,真的是在起到一个保护的作用吗?还是说只是顺带着保护了那么一下?实际能保护多少,就看不法分子有多大的决心?
这显然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办法。
所以,这铁丝网,到底是在,防什么呢?